Blog

東歐大提琴音樂(三):卡巴列夫斯基

前兩回東歐大提琴音樂系列介紹了兩部東歐小國音樂家的大提琴音樂作品,那麼大國俄羅斯又有甚麼特別出眾的作品呢?這次我們希望談談音樂演奏及教育成就,足以影響俄國古典音樂後世的Dmitri Kabalevsky 卡巴列夫斯基。
卡巴列夫斯基年少於莫斯科成長,很早便意識到自己對音樂的興趣,繼而入讀當地音樂學院。他是一個全面的音樂家, 三十歲未到已創作了一系列的協奏曲、室樂、歌劇、甚至包括兒童樂曲及當時新興的電影配樂。他同時間亦於電台節目分享樂評、及為音樂雜誌作編輯工作,以當時的古典音樂圈而言,可說是十分全方位的藝術家。
卡巴列夫斯基與先前談及的 Khachaturian最大的共通點,是創作中有意識地加入東歐民謠的節拍和音階起伏。因此,當時的音樂圈也多將二人作比較。不過相對之下,Kabalevsky對音樂、對社會的理念似乎更強烈。二十世紀很多音樂家也在追求創新,然而卡巴列夫斯基在戰後也在追求新古典音樂風格而非棄用傳統,同樣受到大眾歡迎。其中一部成功作品,是他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No.1 )。他依然樂於用全音音階的和諧(Diatonic,即以五聲音階為根本的和弦)、大小調的交錯改變段落、「快—慢—快」這協奏曲常見的框架,突顯出大提琴如歌一樣的抒情音韻。
Cello Concerto No.1是他的協奏曲三部曲(Concerto Trilogy)中的重心,他當時受到於公立學校教授音樂的經驗影響,希望撰寫旋律簡單但有一定挑戰性,可讓學生從演奏中進步的樂章。 而樂曲首演由當時仍是學生的Sviatoslav Nikolayevich Knushevitsky演奏,受到卡巴列夫斯基提攜下,Knushevitsky後來成為波修瓦歌劇院管弦樂團(Bolshoi Theatre Orchestra)首席大提琴,可見作品在音樂以外,對當時蘇聯古曲音樂界別的重要性。
Photo Source:SHEET MUSIC CATALOG OF CLASSICAL MUSIC; akamaihd.net

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