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拉大提琴有幾難?——淺談普羅高菲夫協奏交響曲

拉大提琴有幾難?——淺談普羅高菲夫協奏交響曲 

先前一系列的文章也有描述不同協奏曲對大提琴演奏技術的要求。的確,越難的樂章,對大提琴家的要求越高,卻更能讓樂手在舞台上更可發光發亮。然而,有些樂曲也曾被形容為太困難,難得不可能拉奏(Unplayable

其中,可謂困難得前係古人,後無來者的,要說是普羅高菲夫的E小調協奏交響曲。這是普羅高菲夫寫的第二首大提琴協奏交響曲,於1952年,即他去世前一年完成。同時間,它其實也是基於20年前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58大幅修改而成。那協奏曲初出場時因為獨奏樂手的演出不被認可,連帶樂曲本身也不獲好評。10年後,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聽到當時仍在學,後來成為俄國最著名的大提琴大師羅斯托波維奇(Rostropovich)的演奏(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0rEa1TTGlU),重新對這首樂曲產生興趣。

 他在修改創作的時向羅斯托波維奇多番指教,從演奏指示的細節上再修改。最終作品善用大提琴豐滿的音色,與樂團的旋律互相撞下,帶出充滿力量、音調奇特但吸引的樂章。普羅高菲夫將這部充滿熱情的作品獻給羅斯托波維奇,亦讓當時還未夠30歲的羅斯托波維奇在舞台上完美進行了一場充滿熱情的演奏,向當時的音樂圈展示了他的真力。

 那到底,為什麼人人也說這部作品如此難?

音樂歷史學家Simon Morrison在他紀錄的普羅高菲夫的音樂生平的著作The People’s Artist: Prokofiev’s Soviet Years中,曾形容這部作品「徹底地挑戰大提琴家心理及體能的耐力。」——它需要大提琴家密集地變換不同技巧,維持長句的聲音質量、處理音色持續的變換,獨奏時反覆出現兩把聲音,像在把大提琴這單音樂器(monophonic instrument)變成了多音樂器(polyphonic instrument)。 

除了客觀的技巧上,演奏這部協奏交響曲裡的情感亦不容易拿掐。不少古典樂文章也指出,這協奏交響曲的不協調之處,某程度上也是讓普羅高菲夫發洩他對生活的憤怒。和其他蘇聯時期的作曲家一樣,他也受到官方對所謂「形式主義」的打壓所影響,作品受到不合理的攻擊。他在第二樂章將當時的民謠旋律放到樂章中,形成優美的樂句,但最後以激烈急速的雙音收結,那些細節都突顯著普羅高菲夫的叛逆和野心。

Reference:

Morrison (2010), The People’s Artist: Prokofiev’s Soviet Ye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pp.378-379

 

Photo Source: EUROARTS.com

發表回覆